海淀区田村路街道玉海园五里                                      ■记者 董一鸣/摄

        如今,家住海淀区田村路街道玉海园一里的宋伯强大爷已经摆脱了厕所下水管堵塞和返涌的问题。“我是2000年入住的居民。经过20多年,我们楼的上下水管线有时会出现堵塞问题,特别对我们住一楼的居民来说,时常会出现污水返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烦恼。”宋大爷说。而对田村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科员刘子琦来说,这个小区的问题还远不止于楼内。“部分栋号建筑外观出现褪色、脱落,小区内部绿化也不足,整修工作很有必要。”刘子琦说。

        2023年,由北京建工六建集团施工的海淀区2022年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田村路街道)改造工程正式开工。项目总建筑面积23.84万平方米,包括玉海园一里、五里、永景园三个小区,共涵盖40栋楼,惠及居民2847户,10000余名居民。该小区始建于90年代中期,是典型的多产权单位、多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屋面渗水、墙面老化开裂、楼本体节能不达标、户内给排水管线锈蚀堵塞等问题已经影响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北京建工六建项目负责人王学民说:“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的技术难度并不高,但要想让工程顺利推进,如何做好居民的思想工作,满足居民合理诉求,提升居民幸福感和舒适度才是最核心的问题。”如何让居民满意?该项目探索设立的“共建议事平台”成为关键,而这种由街道、社区、施工单位、物业企业、居民几方建立起的共商共议机制为工程的高效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开工前,由街道、社区、施工单位、物业企业组成的改造工作专班派出相关人员组成的调查组,走进每一户居民家中讲解政策、分析优势、商谈方案,每家还发放一张表格,上面将居民的诉求和实际情况进行标注,成为工作专班制定“一户一策”的依据。

        面对2800多户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工作专班每周一次碰头会,商讨工作进展,确定工作计划;同时,每个月由街道办事处负责人组织召开一次专题调度会,对共性问题进行商讨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改造中,工作专班通过组织召开公参会、座谈会、微信小程序投票等,成功搭建“互联网 ”多元化共建议事平台。改造过程中,采取“错峰施工”“车等人”“料等人”等措施,合理安排工期,在施工与休息,施工与出行之间找到平衡点。根据部分居民对原小区栋号外观不变色的建议,共建议事平台还通过微信小程序发送调查问卷征求居民意见,最终以大多数人的意见作为改造依据,整个改造期间此类大型问卷调查共开展4次,提高了老旧小区改造效率。

        针对小区内特殊群体,改造团队同社区共享信息,做到专人值守,比如对于部分为独居老人的住户,施工团队不仅派出管理人员对这类居民进行管家式服务,确保老人合理诉求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对于上下楼不方便的高层独居老人,改造中施工团队为老人提供送水上楼、带垃圾下楼的服务,减少施工改造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

        针对项目部分楼座地势较低,无障碍坡道需要通过一到两节台阶过渡,无法做到“一通到底”的问题,团队根据现场情况调整方案,通过加高原始路面,实现了无障碍坡道的一步到位。

        项目部党支部副书记董晓娜介绍,以“共建议事平台”为核心,街道、社区、施工单位、物业企业党支部也联合开展相关活动,特别是作为施工单位在开展工作中坚持“以邻居的形式融入社区”,采取网格化管理,协同社区居委会充分考虑居民家庭情况,按照居民年龄、工作时间、居住情况等细化改造最小单元格,横向到人、纵向到户,并以党员、青年突击队队员为核心组成改造“楼长组”,分别负责不同区域的改造工作,确保改造进度、居民诉求、沟通协调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此外,项目部以“问需于民”为出发点,入户调查的同时,在小区内设置居民接待室,面对面开展咨询活动,让居民充分参与到“改什么、怎么改”改造全过程,确保改造紧贴小区实际、符合民意。项目部还制作了微改造模型,从屋面、外檐、外窗,到室内地面、墙面、管道等材料、工艺做到一体化公示,对比更换下来堵塞、锈蚀严重的管道,让居民可以直观地看到改造所用材料、工艺及改造效果。

        玉海园五里16号楼至19号楼地势低且排水设施不足,下雨积水问题困扰了居民好多年。改造中,施工团队增设了100余米的排水管道,彻底解决了积水问题。

        现在,宋大爷再也不用担心夜里“跑水”的问题发生了。“这次改造后不仅户内改造完成,楼梯间、外墙、小区道路、管网都更新了。”宋大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