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从战略高度对中长期发展格局的再定位、再调整,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包括“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在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为我们未来工作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北京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必将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排头兵。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业作为首都经济第一支柱产业,需要在首都推动科技创新、扩大开放,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发挥更大支持作用。
一、深刻认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
1、国际环境深刻变化下的战略抉择。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不确定性显著增强。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充分利用工业化革命浪潮、产业全球转移的历史机遇和相对友好的国际环境,通过实施改革开放战略融入全球化进程,发展成全球制造业中心和制造业大国,形成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发展格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各国经济复苏乏力,叠加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长期以来依赖的外部市场持续萎缩,“两头在外”贸易导向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更加凸显。大变局下的世界已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将面临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和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只有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不断夯实和提升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才能“我自岿然不动”,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2、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美、日、德等世界主要大国发展经验看,在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都会逐步转向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早在“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时期,我国就开始对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进行修订,提出要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2019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并拥有14亿人口和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市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消费、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内需潜力巨大。面对国际大循环发展动能减弱的不利环境,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因势利导,加快构建完善的内需体系,打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畅通国内大循环,通过国内市场需求的持续升级和供给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供给需求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3、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充分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同时,我国在粮食、能源、高技术等领域对外依赖度非常高。随着世界大变局的加速演化,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紧迫性明显上升。特别是,我国正处在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的阶段,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高端设备“卡脖子”问题较为突出。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积极推动制造业回流和以自身为中心配置区域性产业链,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使得跨国公司更加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的多元化。通过补齐国内市场短板,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竞争力,是推动我国实现健康、安全、持续发展,为世界共同发展创造机遇的重要基础和坚实保障。
4、适应科技创新塑造长期竞争力的根本要求。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更加显著,过去依靠低成本要素形成的竞争优势不断削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方兴未艾,发达国家围绕智能技术和智能产业主导权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而越南、印度等国家也在利用自身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亟需培育和形成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要充分利用我国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优势,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二、有效发挥北京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独特优势
国内大循环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基础和前提,国际循环是国内循环的有机延伸,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和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城市,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经验、北京样板”,可以为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起到良好示范带动作用。
1、北京是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排头兵。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根本在于依托国内庞大内需市场,充分激发国内市场巨大消费潜力,而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是打通“双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2019年,北京服务业占gdp比重达83.5%,比全国平均水平(53.9%)高29.6个百分点。北京在服务业领域开放、打造服务业竞争软实力、优化服务业营商环境方面对标国际先进城市,取得了明显成效。自2015年以来,国务院三次批复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目前正在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开放力度和领域持续扩大。特别是,数字经济占北京gdp比重超过50%,且正以年均超过15%的速度增长,数字经济日益成为北京经济增长、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2、北京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畅通运转,关键是加快突破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以技术创新带动制造业产业升级,打通双循环中的“堵点”和“断点”。北京地区科技资源优势显著,正在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可以更有效统筹全国优势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研发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内需大循环提供重要推动力。据英国《自然》杂志,由于资金、科研设施、人才等资源优势,北京自2016年以来一直位居全球科研城市首位。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稳居全国首位,七成以上输出京外,实现了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覆盖,科技创新对全国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十分显著。
3、北京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窗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是形成国际竞争力的优势来源,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是联系双循环的重要窗口,参与国际竞争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作为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在加快打造服务业扩大开放先行区、数字经济试验区,着力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方面,走在了对外开放的前沿,为深化国际合作和塑造竞争新优势奠定了基础。
4、北京是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平台。从国内外经验看,城市群都市圈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和产业的集中将有力地提升效率,实现集约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发展战略,承载着推动经济均衡发展、激发持续增长新动能的重要使命,新揭牌的北京自贸区将成为京津冀开放协同的抓手,通过京津冀区域内交通协同、生态治理协同、产业协同、开放协同的区域联动,打破区域间资源要素流动壁垒,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国内统一开放市场,打造特大城市区域整体竞争优势,塑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增长极,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动力。
5、北京是消费升级与供给创新的新示范。消费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经济循环的终点,也是新起点。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推动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开放、新服务的“五新”政策。北京消费潜力巨大,在全国率先成为商品消费跨入万亿元的城市,率先形成以消费拉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未来将进一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通过成熟的时尚产业链和优质资源,集聚吸引国际优质品牌、顶尖设计机构和人才聚集,可以加快释放新消费市场活力,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提供新机遇,为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创造新供给,为加速消费升级和潜力释放注入新动力。特别是,数字技术推动下新型消费能够更高效地匹配供需双方,挖掘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供需两旺,助力更高水平实现供需均衡。
三、首都金融业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策略选择
金融活则经济活。从国际经验看,英美等国家都曾通过金融体系创新发展,服务和推动了历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北京是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大型金融机构总部、各类行业金融协会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所在地。北京金融业资产总量占全国的45%,各类持牌法人金融机构超过800家,外资金融机构(含分支机构、代表处)超过300家,在塑造北京金融业独特优势的同时,必将在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引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支持作用。
1、坚持聚焦服务重点,打造新发展格局的坚实保障。到2030年,北京要实现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资金跨境流动便利、人才从业便利、运输往来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服务业经济规模和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金融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市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深化服务业发展,一是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深化金融服务深度和广度。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新三板改革;通过北京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吸引优质的国内外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源来京发展。二是积极推动数字金融、数字经济发展。要聚焦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发展,进一步加快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改善金融服务水平,创新金融产品,丰富风险管理工具,有效发挥数字经济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新优势。三是不断深化“金融 ”服务新场景。深化金融与文化、教育、医疗、养老、体育、商业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的紧密结合,不断拓宽相关企业投融资渠道,增加产品供给质效,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求。
2、坚持赋能科技创新,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动能。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力度,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已经刻不容缓。一是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双重优势,进一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在金融科技、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科技基金、创业投资、数字货币等领域积极先行先试、完善科技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生态体系,力争取得引领性的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金融“北京模式”。二是加大金融对基础科学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卡脖子”领域攻关的支持力度,服务科技强国战略,为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发挥金融力量。三是增强金融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在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同时,更要推动传统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助力打造国内经济大循环所需的生产供给体系。四是鼓励银行业创新科技服务手段、丰富产品种类,综合运用贷款、贸易融资、理财等产品满足企业不同资金需求,同时加快落实银行业投贷联动,鼓励银行机构参与“监管沙箱”试点,创新探索可复制的金融服务模式。
3、坚持推进全面开放,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前沿。金融开放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北京设立自贸区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为契机,坚持“首善标准”全面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一是加快集聚优质国际金融资源,营造国际一流的金融发展生态,吸引更多国际金融组织在京落户、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在京营业、更多外国金融人才来京发展,提升北京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二是有效利用先行先试政策平台,加快落地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准入、便利开展跨境金融服务和跨境投融资、发展国际财富管理和绿色金融、开展数字货币试验等改革任务,做好配套政策支持。三是服务国家向西开放总体布局,积极推进金融业向西开放,发挥好亚投行等开发性金融组织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北京金融机构更多地“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加大人民币跨境结算使用,并尝试通过海外并购获得进入境外市场开展竞争的机会。
4、坚持助力区域协同,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新增长极。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有效组织形式。要进一步发挥北京作为世界级城市群核心的作用,有效发挥金融的核心引领和支撑作用,紧紧围绕“一核两翼”格局来提升金融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以高标准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培育廊坊、武清、临空经济区、河北自贸区等更多潜力增长极,提升区域经济总量。一是加强三地金融政策的衔接,搭建常态化金融合作对接机制,为重点合作项目和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金融支持。二是打破行政区划束缚,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三地互设分支机构,引导北京金融资源流向天津、河北等地,以金融资源改变三地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局面。
5、坚持防范化解风险,打造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基石。在全面做好金融服务基础上,要坚持底线思维,不断提高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为应对短期信用风险冲击和中长期发展需要,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应对潜在损失的拨备储备,特别是加大对中小银行发行新型资本补充工具的支持力度,为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夯实资本基础。二是强化监管约束,充分利用监管科技,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通过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制度、大数据监管科技等手段,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监管,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面向“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规划的宏伟蓝图,面对新发展格局带来的历史机遇,首都金融业要围绕“四个中心”建设,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力北京自贸区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建设,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中贡献金融力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