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经济增速的逐渐下调,前期积累的一些隐性风险也逐步显现化。同时伴随着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各种变化冲击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黑天鹅”事件的共同作用影响,使得国内各项经贸活动出现了更多的潜在不确定因素,也给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了较以往更明显的风险防控压力。如何防控现有形势下企业在国内贸易中可能遇到的各类潜在风险并加以规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有国内贸易环境下的潜在风险点

        (一)应收账款风险不断增加

        作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风险指标,应收账款始终是反映一家企业是否健康运作的主要标志。应收账款的产生来源主要是企业的赊销业务,而大部分赊销业务的回款保证主要是还款义务人的商业信誉。这就导致了一旦经营活动受到市场冲击,单纯的商业信誉并不足以迫使还款义务人自愿及时承担相关支付义务,这也就造成了应收账款的逐渐积压,甚至出现大量呆死坏账的情况。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这种应收账款的积压情况日趋明显,甚至一些曾经多年合作的“优良”客户也开始出现应收账款逾期情况,给企业自身的正常经营活动与资金安全都带来了重大挑战。

        (二)商业汇票到期不能兑付

        商业汇票一般可按照兑付人的不同区分为商业承兑汇票与银行承兑汇票两种,是现代经济生活中重要的信用工具,也是便捷企业间大额往来交易、提高贸易资金流通效率的重要手段。但其作为一种无担保短期票据,商业票据的可靠程度严重依赖于发行企业的信用程度,因此由于商业票据到期无法兑付所造成的纠纷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年来,无论是波及范围极广的某石化企业财务公司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无法兑付问题,还是部分大型集团企业所开具的商业承兑汇票出现兑付难情况,都给商业票据的整体社会信誉抹上了一层阴影,更是使得票据收票人资金安全的潜在风险性愈来愈突出。

        (三)突发情况导致的潜在合同违约风险屡见不鲜

        近年来,由于外部各种客观因素的不断影响,保障经济运行的供应链越来越敏感脆弱。一方面受国内疫情依然存在零星散发和小范围聚集性爆发以及极端自然天气等客观因素影响,使得生产企业与运输物流存在因疫情防控政策或气象灾害而被迫停工停产的情况,从而出现供货难问题。另一方面,大宗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也使得生产企业的经营压力骤增,甚至部分合同出现价格倒挂情况,履行合同所造成的损失甚至高于合同违约造成的损失,从而导致一连串相互关联的购销合同中某一上游供货方为了减少损失强行毁约导致处于购销合同一环的贸易企业自身也被迫向下游客户承担相关违约责任。

        二、潜在风险点产生的内外部成因

        笔者认为,造成本文前述各项潜在风险点呈现上升态势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成因:

        从外部环境客观因素来看,一方面随着国内整体经济增速的逐渐下调以及银行业整体信贷政策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资金流相对短缺与较以往融资难度加大的情况。这就导致整个供销链条中的各个企业资金回笼都有可能存在波动甚至风险,从而造成资金连环违约从而传导至贸易企业;其次是国内依然存在的防疫压力与偶发极端自然灾害共同影响下,货物的生产与流通依然有可能面对短时困难从而造成潜在违约风险;最后是我国经济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一环,在现今全球经济受疫情冲击面临困境,大宗海运物流不畅的情况下很难保证完全不受波及,许多大宗原材料的巨幅波动就有其因素存在。

        当然,在强调外部客观因素存在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于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自身出发来查找问题的内生因素。就笔者自身经验来看,企业的前述贸易风险点产生一般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特别是事前和事中防范意识仍显不足。部分企业管理人员依然没有迅速适应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的实际情况,仍然片面的将销售业绩指标作为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考核指标,对风险防范工作没有绷紧神经。一味地追求销售量的完成,忽视了事前对客户以及供应商的履约能力进行必要审查,也放松了在业务往来过程中对上下游业务的管控,甚至在业务过程中为了保住客户做出一些超出自身能力甚至难以实现的不合理承诺。最终导致风险点全面爆发,只能通过事后救济途径进行弥补。这种事后救济又因为事前与事中大量工作的缺失而往往难以取得圆满结果,从而使得企业因此背上沉重的负担。

        2、部分企业的风险防控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或者是流于表面。企业的规章制度作为企业的管理依据是应当根据企业经营发展状况而不断更新的。特别是企业风险防控的相关管理制度更是应该结合企业业态与经营实际,参考市场大环境变化而不断做出相应调整才能应对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但部分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陈旧缺失,与实际业务工作流程严重脱节,甚至于出现极少部分企业业务完全脱离风控制度,造成制度有名无实,形同虚设,从而完全失去了风险防控制度存在的意义。

        3、部分企业的整体风险防控体系不完善,各个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风险控制不止是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的责任,它贯穿于企业业务始终,包含法律风险、财务风险、业务风险等诸多方面。甚至某一个单独风险点就需要企业内多个内设机构来共同协作进行防范与处理。而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各部门间既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要做到沟通顺畅,及时传递消息而不出现脱节。但是目前的企业中很多都难以做到如此程度的协调配合,最终就导致了九龙治水,各自为战的局面出现,既影响了工作效率,也有可能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造成早期的小问题最终演变成大麻烦。

        三、提升风险防控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风险防控意识

        提升企业风险防控工作的首要关键就是扭转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淘汰原有的先追求业务做大,万一出现问题再交给法务风控部门进行事后补救思想,绷紧风险防控这根弦不放松。将风险防控工作做到前面去,着力于实现事前防范,即对拟开展业务与业务对象进行充分了解与调查后再决策是否启动业务,而对于了解调查中所发现的潜在问题点要有充分了解,同时对于存在严重风险点的业务要坚决予以否决,不能强行上马;做好事中管控,即业务开展过程中既要服务好客户,也要结合事前调查中预判的潜在问题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管控,同时还要不断留意业务最新进展,如果出现新问题要及时跟进及时处置;最后才是通过穷尽各种法律途径进行事后弥补的完整风险防控工作思路。从而争取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防止风险扩大化甚至出现大爆发。

        (二)建立客商评估与信控管理体系

        企业应当根据自身业务特点与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本公司的客商评估与信控管理体系。有关客商评估应当做到对每一户客商摸清基本情况的同时更加着眼于相关客商的抗风险能力、履约能力与社会信誉情况。通过财务数据、法院裁判信息、行政许可与处罚等多维度信息综合研判,形成对客商的基本信用评估结果与风控档案,并做到定期更新。同时企业也应当结合相关客商评估结果制定本公司的信控管理体系,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客户制定不同的经营授信政策,防止笼统一刀切。同时相关授信政策应当根据评估结果设定阈值,一旦接近政策阈值应当提前预警,达到或者超过阈值则应当坚决停止业务合作转为风险管控。并且在对下游客户的授信政策中还应当积极推进实现抵押担保工作落实,通过客户预先向企业办理抵押担保换取对等授信政策的形式将潜在风险点进一步下降。

        (三)提升企业管理能力,整合企业风控流程

        一方面是企业应当重视风险防控制度体系建设与健全完善工作,定期结合业务实际更新相关制度内容,做到制度与业务实际相符;其次是应当严格要求相关制度落到实处,既要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还应当将制度落实情况与企业考核内容相挂钩,从而全面杜绝相关制度形同虚设情况发生;最后是企业应当根据自身业务特点与工作流程,结合内设部门分工情况统一梳理各部门风险防控工作应承担的责任,明确责任到部到人,同时根据企业经营过程中常见的风险点做出处理预案,明确责任分工与处理流程,从而尽可能的统合企业各内设部门力量,实现将风险解决在早期可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