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礼开展多水源情况下供水管网适配性研究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技术研究院技术带头人李礼扎根科研一线十余载,执着专注、精益求精、注重实效,努力探索供水前沿科技,用智慧和汗水完成了一项项科研创新。她先后获国家专利9项、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科学技术奖1项、北京水务科学技术奖6项、自来水集团科学技术奖14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1篇;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市级科研项目3项,展示了自来水集团科技工作者拼搏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
求真务实,甘于奉献,长期坚守科研一线。十几年来李礼先后赴河北省黄壁庄水库、河南省郑州市黄河水源地、湖北省丹江口水库等试验基地现场研究。在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北京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和系统应用示范》研究期间,李礼带领小组成员前往河北省黄壁庄水库试验基地,在水库边的一个小水站里安营扎寨。她制定了技术研究方案,组织开展研究试验,还要安排好大家的衣食住行。最终在她和小组成员共同努力下,仅用两个月时间成功研究出适合的预氧化处理技术,为北京市供水系统顺利接纳河北省应急水源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水专项课题研究期间,李礼全身心地投入到千里之外的湖北省丹江口水库试验基地第一线,开展研究和数据采集工作。试验基地设备多、管路复杂。她精心呵护每套设备,将设备的脾性了然于心。当试验过程中出现水泵故障、零件耗损、管路漏水等突发状况,她就像一个熟练的修理工,及时解决,确保试验连续不间断、试验数据可靠有效,为北京市供水顺利接纳南水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撑。
善于学习,敢于进取,科研工作成效显著。李礼坚信唯有不断学习、接触领域最新知识、拓展知识圈层,才能始终站立在科研领域前沿,为自来水集团科技创新工作贡献更大力量。
李礼主持开展供水系统中铝残余特征研究时,起初使用常规方法研究一度陷入困境。经过苦思冥想,她意识到各管网监测点的检测数据不仅具有水质差异,还具有空间差异。她从零开始自学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并依托软件平台展示功能成功找到了供水系统中铝残余物的变化规律。随着研究局面打开,她又成功利用自己攻读在职研究生中学习的铝的非均相体系平衡理论,解释了管网铝含量存在差异的机理。最终,该项目得到评审专家一致肯定,认为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她又进行了供水管网水质的综合研究,建立起基于gis软件的水质分析工作平台,为自来水集团智慧供水系统升级提供了数据支持。
在国家“十一五”水专项课题有关南水北调问题研究期间,李礼与其团队及时研制了一套能和地下管段快速对接的原位试验专利装置,用确凿的数据解决了预测难题。为了更加直观展示科研成果,李礼跨界自学图像处理软件,成功绘制市区风险等级图,获得了良好的展示效果。
勇于创新,主动攻坚,积极实现成果转化。李礼瞄准生产运行中的难点、节点,不断跨界创新,积极推动先进技术在供水领域的应用,为优化水厂工艺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图像处理技术飞速发展,李礼敏锐捕捉到这项技术和水厂运行的结合点,利用摄像头和图像分析技术,研制了“沉降比自动分析装置”并申请专利,实现了水厂机加池工艺中“沉降比”这一重要参数的自动读取,提高了水厂自动化管理水平,使数据读取更加客观精准。研发初期,她带着自制的装置设备整天蹲在机加池的污泥取样口,经过无数次调整,最终确定了检测程序和零件位置。该设备现已在郭公庄水厂所有机加池应用,每十分钟即可自动检测一次沉降比。
研究中,李礼还发现已应用到很多供水工艺的水处理药剂聚丙烯酰胺,还未在机加池工艺上使用过。她结合机加池冬季混凝效果差的难题,创新性提出了将聚丙烯酰胺应用于机加池作为应急储备技术,有效控制了池内絮体过轻导致的出水浊度偏高情况,获得了极好效果。该技术被郭公庄水厂采纳并投产应用,同时也被纳入自来水集团其他水厂的改造及设计方案中。
(市国资委宣传工作处/供稿、供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