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毓成在做学习记录 ■企业/供图
结束了线上《中欧桥梁设计规范》的授课,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项目负责人赵毓成捧起《注册结构工程师》的书本开始学习,“我的专业是道路桥梁,虽然已经有了注册土木设计师(道路)和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了,但是希望能再丰富一些自己的专业技能,考取注册结构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是我近期主要学习的方向。”赵毓成说。
作为一名设计人,学习成为赵毓成工作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从2006年从业至今,时刻没有放下学习的他,通过专业知识的积累,并与126项工程结合,取得了诸多行业成果,在道路桥梁领域成为有一定“话语权”的专家。
2006年,赵毓成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工作。他面对的第一个项目便是北京2008奥运会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跨线桥工程。
46座桥梁中40座行人、5座机动车,还有1座给动物穿梭往来的生态廊道……这种组合形式与数量在当时的国内可以说绝无仅有。如此巨大的体量集合在一个工程中摆在面前,赵毓成翻遍了本科与研究生时积累的大量国内外同类型的专业资料,并进行了详细地对比分析,与同事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技术深化研究,多次组织方案讨论会来确定其可行性,从中找寻不同桥梁的处理方式和解决途径。比如当时国内还很罕见的防穿刺防水材料的应用,正是通过赵毓成积累的资料文献助力,项目最终选取了国内尚无应用的附带铝膜的防水材料,并通过应用总结了实操方案,为全行业积累了经验;针对生态廊道横跨五环动物穿行坠落的风险研究,赵毓成和团队将原本1.8米高的护栏改为钢丝的密目网进行封闭,解决了动物穿行不慎坠落五环路带来的各类风险。最终该项目获得了全国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和北京市优秀设计二等奖。
如果说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跨线桥工程上,赵毓成运用了本行专业知识,那么长春地铁4号线工程则让赵毓成第一次挑战专业之外的难题。“虽然高架轨道看起来和桥梁很像,但是从规范到应用的软件都完全不同,当时感觉自己像重新上了一次大学一样。”赵毓成调侃说。
为此,赵毓成查阅资料、摸索规范、横向对比、组织评审……他想了许多办法来完成这次特殊的“学业”。针对项目上遇到的突发情况,赵毓成更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解决问题。
最终,一次次挑战都被赵毓成和团队逐个破解,其中桥梁粘钢加固技术应用,让赵毓成的知识结构有了新的储备。从市政道路到地铁工程,赵毓成通过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而从国内走向国外,则让赵毓成开始具备国际视野。
作为《中欧桥梁设计规范》授课教师,赵毓成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大部分来自亲身经历。从2015年的安哥拉k.k.10000套市政工程开始,赵毓成的足迹遍布亚非拉多国。“其实无论是中国标准,还是欧标、美标,抑或是当地标准,并没有天差地别的不同,而是各国对标准理解和材料数值的选取方式不同。作为设计人我们要让中国建造走得更远,必须首先让自己具备融会贯通能力的国际视野。”赵毓成说。
参与过多项国际工程的赵毓成认为,无论标准是否存在差异,但是规范的基础是相通的,“中国建造”需要理解国外业主方的真正需求在哪里,将国外标准与中国建造的方式有机结合。赵毓成说:“比如材料方面,国标给出的确定值与欧标美标的区间值如何对应?如何差异化对材料选型与制造要求进行优化,切不可一味强势输出‘中国标准’,才能得到国际市场更多的认可。”
赵毓成认为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绝大部分人在某一专业领域,至少要扎根10年以上才能说是学有所得。所以,我觉得年轻人绝不能单纯追求速成学习,要将学习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方能学有所成。”赵毓成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