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正在通过声波检测供热管道漏点(资料图) ■企业/供图
身形魁梧,常年戴着一副黑框近视镜,与人沟通时脸上总挂着温暖的笑容……这个看起来谦逊温和的人,却总会在关键时刻爆发出令人惊叹的能量。他就是京能集团所属北京热力输配分公司检修大队刘勇。
供热工作事关千家万户,是冬季第一民生实事。作为全市集中供热最大企业,京能集团所属北京热力管理的市域内供热面积为3.41亿平方米。其中,居民用户2亿平方米,公建用户1.41亿平方米,热用户213万户,热力站4931座,锅炉房559座,一次管线长度1852公里。
为切实维护好城市供热运行“生命线”,北京热力持续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体系,全体员工秉持“辛苦每一天,温暖一冬天”的态度,全力做好供热季各项准备工作。刘勇就是其中一名代表。
“刘勇,检修大队要成立新的检测队伍,整体工作由你来安排。”“请领导放心,我一定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尽管这对刘勇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面对挑战,他充满了干劲儿。
检测就是寻找管道漏点。在抢修工作中,为减少路面开挖、加快抢修进度,准确定位漏点就成了测漏任务的重中之重。因此,在队伍成立初期,刘勇为尽早熟练地掌握技术,每天吃住在检修大队,认真学习相关设备的操作方法,熟悉设备的各项功能,上网查阅资料、增强理论知识。
每当公司有测漏任务时,他会第一时间带领班组成员赶赴现场,跟在专业测漏人员后面学习,并尝试自己操作。工作结束后,他及时总结经验,弥补自身差距。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勇和队友们仅用一年时间就掌握了原本需要2年至3年才能学会的管道检测相关技术。大家的成绩有目共睹,水锥子线9号、物资学院线等管线的抢修任务,漏点与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分毫不差。
在对新职工进行培训时,刘勇这样讲:“管道漏水的声音就像用手指堵住水龙头,能听到滋滋的声响。但是由于管道材料不同、口径不同、埋深不一,听到的声波种类大概有几十种。要在这些声波中准确辨别出漏水的声音,需要至少一两年的学习实践。大家要做到有耐心,要善于总结。”
2015年,刘勇与北京热力生产技术人员共同撰写的《浅谈地下供热管道漏点检测方法》荣获“北京热力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2018年,该论文入选《首届中国供热学术年会(2018)论文集》。
检测技术成熟以后,刘勇的工作更加繁忙。“刘工,我这边抢修现场需要检测漏点,我给您发个定位,麻烦您来一趟。”“好的,我忙完这边就立即赶过去。”此时已是凌晨1点,对刘勇来说,这种身在检测现场,又接到下一项任务的情况经常发生。
为减少路面噪声干扰,检测工作多数是在夜晚进行。冬季的北京寒冷干燥,但运行小室内的温度却经常超过40摄氏度。每次刘勇在小室内检测完都是满头大汗。面对这“冰火两重天”的工作环境,刘勇总是冲在最前线,不怕苦、不喊累,常常一忙就是一整夜。
“勇哥,忙完早点休息吧,身体可是革命的本钱。”同事关心地说道。“没事,我这身体杠杠的。再说了,有我在,你们不是也踏实点儿嘛。”随后,刘勇带领大家赶赴下一个抢险点。
每当寒流来袭时,正是一个个像刘勇这样的京能热力人,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精湛的专业技术,不辞辛苦、默默付出,全力确保“气温下降,室温不降”,牢牢守稳城市供热“生命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