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生(左一)向参观者介绍建筑模型          ■企业/供图

        他是全国工程建设行业杰出科技青年,2019年中建系统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获市政府奖励160万元。他是10项重点工程的建设者,从329米的超高层建筑,到深度22米、占地4.4万平方米的大型深基坑工程,都有他攻坚的身影。他就是中建二局一公司深圳分公司总工程师、共产党员罗晓生。

        最有想法的“好苗子”

        要想做好技术岗位,勤于动脑、敢于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两样法宝。工作13年的罗晓生深以为然。

        2007年,跨出校门的罗晓生入职成为半岛城邦花园二期项目技术员。没多久,老员工们发现,这个新来的小伙子有点牛。在一次参观其他工地时,罗晓生发现,按照传统施工方法,很多工程楼梯混凝土成型后都有蜂窝一样的孔洞,有的还有钢筋外露或者楼梯尺寸偏差等问题,既影响质量又影响美观。为此,他产生了改变传统楼梯施工的想法,让项目避免类似情况发生。然而,想法一出却遭到一些老员工的反对,一直以来楼梯施工都是采用全封闭或者开放式两种模板施工方法,一个初来乍到的毛头小子居然要打破传统,万一不成功,大家都要担责任。

        面对阻力,罗晓生没有放弃。他利用工余时间查阅资料、做对比试验,经过系统分析后,写出了详细的模板组合体系调整与踏步处特殊处理方案,并附上了试验数据。他创新的半封闭式楼梯施工方法,成功避免了孔洞的出现,得到有关专家组的认可,也在深圳市内多个项目进行了推广运用。

        最下功夫的“台柱子”

        2010年,罗晓生挑起了超高层招商局广场项目的技术大梁,用一项项创新成果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项目主体办公楼在施工时采用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柱和钢筋混凝土柱三种结构混搭的组合模式,怎么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和均匀性,怎么做好质量监测?罗晓生动起了脑筋。

        他联系到湖南大学提供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的技术支持,打算设计一个监测装置解决这些难题。为了找到适合监测的元件,他们对近百种具有传感和驱动功能的敏感元件进行对比分析。工地离家仅半小时路程,罗晓生硬是三个多月一直泡在项目部,带着技术团队穿梭于工地现场及实验室,做大量的实体监测、试验、参数调整、验证……最终,他们研发出的pzt压电陶瓷监测技术,成为施工人员为组合建筑把脉的“听诊器”,解决了组合结构质量监测的难题。此项技术也被评定为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干工作就要有钉子精神,再苦再累,也要做好。”在京基长源项目,罗晓生又一次发挥他的“钉子精神”。这个项目是分公司首个整体采用“铝膜 爬架”施工工艺的工程,按照节点要求需要实现800平方米的标准层5天施工一层的速度。由于缺乏经验,铝膜首次拼装就花了18天。为按时完成节点,作为项目经理的罗晓生带领团队深入现场,剖析影响铝膜拼装的因素,按照设计、水电安装、劳务班组等不同问题组成攻坚小组,各自认领和解决问题,从最开始的15天一层,很快就达到平均4.5天一层,顺利完成了业主方节点要求,且质量和安全均获京基集团年度考核第一。

        最重传承的“牛师傅”

        早在2012年,罗晓生就依托329.8米的汉国城市商业中心项目,成立了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他一边钻研施工技术,一边带动项目年轻人创新思维,工作室吸引了很多优秀青年员工加入,他们积极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用科技创新助推企业发展。工作室成立以来,他带领团队3次获得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19项,国家级奖项6项,主持完成21项科技成果,取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他自创的“疯狂英语式发布法”和“情景剧发布法”成为qc发布的利器,被分公司沿用至今。

        2018年担任分公司总工后,为解决技术人员队伍和能力与企业发展规模和需求不匹配问题,他着手开展科技体系人才孵化行动,通过制定培养计划,建立项目技术人员人才梯队,举办技术方案大赛等方式,激发技术岗位员工的工作热情,累计孵化项目总工级科技人才2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