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测量中心总工程师苏中帅 ■企业/供图
“未来的建设行业,聚焦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我们作为测量领域的从业者更要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打牢根基。”2023年“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测量中心总工程师苏中帅这样理解自己在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位置。
站在行业前端思考本职工作是苏中帅多年养成的习惯,特别是经历了诸多北京市乃至国家级重点工程历练的他对数字化转型有着自己的笃定。
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的苏中帅2013年来到北京建工三建公司,成为一名测量技术员。对这个行业,苏中帅觉得可以用“跋山涉水”来形容,“为了测量一个建筑的数据信息,我们有时候要站在十几米高的钢结构上,有时候要跑到项目外几十米高的楼顶去找点才能收集到最准确的数据。”苏中帅说。
吃苦耐劳的苏中帅从未叫苦,更是在工程建设中找到了创新的乐趣。哪些地方测量最方便、哪些地方数据最准确、如何找到最佳的测量手法,苏中帅的头脑不停地运转。
2015年底,苏中帅迎来了人生最大的转折——担任公司测量中心副主任。用他自己的话说,走上这个岗位后自己的眼界被完全打开了。
2016年作为企业代表参加全市比赛的苏中帅获得了第一名,但是看到成绩单时,苏中帅却并未兴奋,反而是有些焦虑,“第二名在外业测量速度上比我快了1分钟,对我们这个以秒为差距的行业来说,让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富有创新精神的苏中帅开始聚焦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的工作。
通过不断努力,以及与测量中心同事们的交流研讨,苏中帅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工程建设的测量手法,比如在找点位时他发现要多练手感,确保设备旋钮一次拧到位,绝不能往回拧,“我试验了很多次,往回拧势必影响精度,而如何拧到位,我也通过不断尝试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节奏。”苏中帅说。
对未来行业发展,苏中帅将目光聚焦到通过数字化测量助力工程高效建设。他说:“任何一个工程,测量工作都是在为建造提供精准的数字资产,而这些数字与三维bim建模有机结合后对推动工程建设精准建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2018年开始苏中帅围绕数字化测量工作开展了实测实量、超高层、土方测量等数字化研究,形成了多种数字化测量标准。
而借助重点工程,苏中帅的数字化测量更是练就得炉火纯青。2018年,苏中帅来到国家会议中心二期施工现场,三维激光扫描仪、精密水准仪、gps等数字化测量设备也被他一并带来。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占地面积大,仅南北长度就达到了400米,让如此巨大的建筑精准定位,苏中帅和团队甚至需要到1公里以外的位置校准数据。“之所以选择1公里以外,就是综合考虑了环境的稳定性,比如建筑稳定、行车稳定等要素,也只有数字化设备的应用才能实现这一方案。”苏中帅说。
2020年疫情暴发,大年初三苏中帅带领21名测量人员直奔地坛医院建设隔离用房,26天要交付使用300多张病床的隔离设施,苏中帅的团队成为项目建设的急先锋,当时,现场任何确认的图纸都没有,苏中帅通过对建筑相对坐标和部分原始图纸的分析,制定了测量方案,并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gps等数字化测量设备在现场快速搜集信息,确保工程建设不停步。苏中帅带领团队为隔离用房争取到了宝贵的建设时间。
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苏中帅接到的任务是在广场用7天时间完成座椅方阵的定位工作。20世纪50年代,来自北京建工三建的李瑞环木工青年突击队用独创的方法提高了施工效率。70年后,苏中帅接过前辈的“枪”,带领团队利用北斗技术、gnss、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数字化设备挑战了又一个难题。为了保证座椅方阵的分毫不差,苏中帅根据图纸将方阵分为44个区域,他也制定了针对弧线区域、方形区域、折角区域的不同测量方案,并将工作职责明确到人,确保管理、操作、检验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最终将整个区域约10万把座椅安装的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身为新工人体育场的现场测量负责人,苏中帅更是用上了测量机器人来保证曲线造型建筑结构的平滑顺畅,而依托数字技术搭建的更加精准的控制网为施工生产每个环节提供了几乎“0”误差的数据支撑,特别是依托该项目,苏中帅还培养出了应对复杂多变工程的4名专业测量人员。如今这些人都分散到企业不同工程项目现场,为企业高质量建设贡献力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