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专门为参观者准备了互动体验环节 ■企业/供图
在推、拉、摇、移之间,散开的药粉逐渐“抱团”、翻滚,最终被打磨成一颗颗直径2.5毫米的西黄丸。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的非遗技艺展台前,同仁堂西黄丸传统制作技艺成为瞩目的焦点。同仁堂悉心保存、传承至今的传统制作技艺在“一带一路”朋友圈的大聚会中精彩亮相,助力中医药非遗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同仁堂西黄丸的生产可以追溯到清代同治八年(1870年),其制作技艺的传承已有150多年文字记载,蕴含着同仁堂人特有的价值观,是彰显“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制药特色的典型代表。同仁堂西黄丸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北京市级“非遗”项目。
“西黄丸处方由牛黄、麝香、乳香(醋炙)、没药(醋炙)4味中药组成。牛黄、麝香属于珍贵的动物细料,企业生产所用天然牛黄、麝香均由同仁堂贵细药材鉴别专家把关。”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制药环节,西黄丸更是以其精妙、复杂的操作,成为中成药生产领域中的一颗“明星”,形成了粉碎和细料套研技艺、起模子泛丸技艺、阴干选粒技艺在内的独特传统制作技艺。
“以工序前端的细料套研来说,并不是简单地把细料药材和配料简单混合,而是通过等量递增的方法,按一定的比例和时间间隔,依次加入原料后,不断地混合搅拌。”同仁堂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西黄丸的个头在中药里面属于“微丸”,药丸的直径小于2.5毫米,通过技师的操作,最终可达到将天然牛黄、麝香等贵重药材均匀地分布在一粒粒药丸中,每粒药丸中的含量、成分必须一致,保证药效稳定。制作西黄丸,要达到“光、亮、圆、齐”的标准,用好手筛是基本功。一只手转,一只手摇,上千粒药丸均匀地在直径60至80厘米的手筛中摊开,一遍遍地通过筛子眼,最终选出合格的成品。
同仁堂西黄丸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宁用蘸水的竹刷将手匾轻轻润湿后,将药粉均匀散入,再抡起臂膀娴熟地推、拉、摇、移,不多时,药粉慢慢“长大”成为颗粒分明的小药丸。极具观赏性的技艺展示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大家看到精彩处边拍照边赞叹:“这可要有点儿手上功夫啊!”
展台上,同仁堂还专门为参观者准备了互动体验环节。“一批5公斤的药粉,仅手工泛制和过手筛这两道工序就需要两个小时,药丸一遍遍地通过筛子眼后,再经过三四个小时的古法‘闯亮’环节,才能最终选出‘光、亮、圆、齐’的合格成品。”李宁说,西黄丸制作的工序多、标准严、要求高,一名学徒需要经过一两年的学习后方能出师。严选的道地药材,精湛的制药技艺,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是同仁堂西黄丸口碑的保证。
同仁堂科技公司作为同仁堂西黄丸的主要生产场所,以首席技师工作室为载体,实现了西黄丸制作技艺的有序传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