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志正在讲解轨道交通数字化技术                                     ■企业/供图

        在青岛智慧地铁建设专项工作中,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技术研究院技术总监兼数字信息技术中心主任韩德志带领的团队作为人工智能创新团队的重要力量,着力构建线网智慧化运行大模型,取得了突出成绩。韩德志于2023年获评北京市“创新大工匠”称号。

         最早介入轨道交通数字化研究

        2012年,韩德志作为技术代表之一承担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bim技术专项课题,围绕计算机制图、车站设备管线综合、bim设计交付3个方面开展基础性研究。

        “我们围绕数字化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基础性探索与总结,最终形成了一本专著。这是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第一本有关数字化技术的专著。”韩德志说:“数字化并非‘无源之水’,要将其赋能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各个环节,并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才能让水真正‘活’起来。”

         操刀首条全线正向设计线路

        2016年,韩德志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契机——烟台地铁1号线勘察设计总承包的工作。当时国内没有任何线路采取全线路、全专业、全流程正向设计,即由设计单位牵头对线路整体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等全过程进行数字化推行,这对韩德志带领的团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数字设计的核心是效率和效益,其中标准化和复用性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他带领团队将标准化作为重点工作。从确定整体车站布局,到对车站公共区、设备区、轨行区的布置,再到工程构件的标准化,他带领团队将诸多标准化方案在试点站上进行模拟分析,反复推演,最终形成了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首套全要素数字化设计成果。

        依托本项目的设计实施,韩德志创新性提出公司级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以该项目为平台,来自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轨道院各单位的骨干力量齐聚烟台,围绕线路全流程数字设计进行研究、分析、培训、实践。“通过这些骨干力量的加持,该线的数字化设计方案不断修正和完善,同时借助实体项目成功地培养了一批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数字化人才。”韩德志说。

        2019年10月,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轨道院举行了约1340人参加的特殊考试,考试内容涉及轨道交通bim技术正向设计在线路全流程上的应用。韩德志说:“通过考试,企业选拔了一批理论知识深厚、专业技术优秀、实操能力强的数字化人才。”以人才为基础,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数字信息技术中心正式成立。韩德志开启了带领团队专项攻坚轨道交通数字化工作的重任。

         用数字打通设计施工壁垒

        济南地铁3号线是韩德志带领团队以技术服务商身份参与的线路。他凭借烟台地铁1号线的成功经验,提出打通设计与施工壁垒路径的策略。其核心便是让施工单位更早介入设计端,通过设计单位搭建的bim模型,邀请施工单位共同参与模型的审查、确认过程,并针对模型在施工应用端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及时修改调整方案内容,由施工单位确认并应用到现场,由此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业主单位随即邀请韩德志带领技术人员担任济南地铁6号线正向设计标段的负责团队。以济南地铁3号线为基础,韩德志带领团队又将设计进行了迭代和深化,比如在装修专业的数字化实施过程中,依托模型实现精确排砖,直接导出工程量。

         深耕数字化建设管理闭环

        2023年,由韩德志带领团队完成的重庆地铁4号线二期项目斩获国内外诸多奖项。“如果说济南地铁项目让设计与施工有机融合,那么重庆地铁项目则将其延伸到运营维护环节,真正形成了数字化建设管理的闭环。”韩德志说。

        依托韩德志带领团队研发的数据采集工具,该项目构建起全息的标准化、结构化数据库,特别是贯穿全周期的编码体系的建立。“我们针对工程实施过程中既有的10余个编码体系,梳理好逻辑关联,识别业务实体,整合形成一个核心码,作为构件及空间的‘身份证’。这便是核心码的价值所在。”韩德志说,通过核心码实现了基于模型的全息数据关联及结构化存储,并通过数据采集工具及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配准工具确保所采集非几何属性数据的质量。由此,该项目初步构建起了“数字孪生”的形态。

        在韩德志所参与的青岛智慧地铁项目中,“数字孪生”正在被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韩德志说:“智慧化、数字化的研究和应用之路还很长,我将继续带领团队在这一领域深耕不辍,为轨道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多数字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