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工北京艺术中心项目部在项目现场合影                         ■记者 董一鸣/摄

        在学习型团队的打造上,北京建工北京艺术中心项目部严格贯彻执行项目党支部“横向拓宽、纵向加深”的学习理念,内部培训与外部交流并举,做好“导师带徒”结对子工作,提高青年专业水平,培养青年工作能力。其为项目管理人员提供多方平台展示机会,多措并举推进人才梯队建设,项目部1名劳务工人被评为“北京市劳模”,该团队还获评“北京市工人先锋号”等10余项市级荣誉。2024年,该团队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超前谋划    夯实建设基础

        “超前谋划”似乎成为该团队最亮眼的标签。北京艺术中心工程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畔,是一座由戏剧院、歌剧院、音乐厅、森林剧场组成的特大型剧场。

        对北京建工北京艺术中心项目劳务负责人王威而言,自己不仅通过参与项目积累了大型剧场的建设经验,而且通过项目部推荐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手。“北京艺术中心项目团队提前3个月就开始与我们围绕人员组织、施工方案等工作进行对接。”王威说。北京建工北京艺术中心项目经理吴良良表示:“北京建工集团高度重视项目建设,从集团内部调集了专业能力强、组织能力好的成员组成了该项目部。”

        在北京艺术中心项目部,有事协商沟通成为工作常态。无论是劳务,还是专业分包,只要有人提出合理化建议,对项目部管理团队来说“采纳、讨论、优化、实施”成为推动工程建设的重要方式,畅通的建言献策机制让工程建设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在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工程中,该团队实现了首台塔吊安装、首段垫层开始施工、首个通过竣工验收、首个通过消防验收等多个方面的“第一”。

        遵循平等的沟通方式让项目各业务口线拧成一股绳。在舞台台口超大面积悬臂混凝土墙施工中,项目团队大胆提出了采用6排脚手架替代满堂支撑脚手架的方式;为满足声学要求,劳务团队提出了预埋穿墙螺栓替代型钢的方式。通过对比分析,项目团队发现劳务团队的建议可以实现架体与墙体的稳固拉结,保证施工安全。由此,最终完成近60米现浇混凝土墙体的施工,工期缩短了30天,取得较好的作业效果。

         技术引领    打造“智慧”剧院

        去年11月,北京艺术中心获得2023年度“全球综合优选类大奖”。这是国内企业首次获得这一数字化智能建造领域的全球bim最高奖项。此外,该项目还因为钢结构方面的诸多创新获得了中国钢结构金奖杰出工程大奖。

        基于高标准的声学要求,针对复杂的“楼中楼”主体结构等,项目团队在建设伊始就制定了全专业、全要素、全过程“bim 智能建造”应用目标,并以“智慧”剧院为建设目标,全面实现数字交付。

        凭借智能技术手段,该团队将数据导入到数控切割设备,实现所有零部件生产尺寸误差近乎于零,并首次实现远程自动控制探伤,以及钢结构高精度安装,节约用钢量达1300余吨。

        针对总量超1200吨的演出吊架工程搭设,该项目自主研发了滑移平台,以钢管柱为基础,在距离安装部位1米至1.5米的高度设置平台,将吊架的钢构件运送到平台上进行焊接加工。该平台可以横向移动,工人再通过导链进行提升安装,从而有效解决了吊架安装难题。

        根据结构施工需要,该项目设计了多道超薄钢板墙,钢板厚度只有12毫米,仅为常用钢板墙厚度的一半。为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项目部在现场搭设了胎架,对钢板墙及附属设施进行整体加工,吊装时在墙体两侧增加钢骨柱,让钢板墙如同拼插积木般,稳稳地插入指定位置,确保了施工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艺术中心作为国际一流的演艺场所,对声学效果要求极高。该项目团队在70项专业系统中深化应用bim模型系统,确保建筑形体施工的精确,并将形体模型数据传递至专业声学模拟软件,精准模拟和控制声学的反射和散射,确定各个界面的材质和构造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