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氢能示范区南区三期项目主体结构封顶                                ■企业/供图

        近日,由北京兴创置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北京城乡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南区三期项目提前近一个月实现主体结构全面封顶,转入二次结构施工阶段。城乡集团氢能示范区南区三期项目经理尹程祥介绍,目前,项目正在进行楼内二次结构砌筑、机电管线安装施工,预计今年8月进入外幕墙和内部装修阶段。

        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南区(三期)项目位于大兴区通武线南侧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内,总建筑面积26953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两个单体,分别为8层钢结构厂房及单层门卫室。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作为落实国家氢能源使用和推广政策而提出的“智慧工厂”型工业厂区,该厂房近似于智能化管理测试平台的生产用房,建成后将为氢能企业提供一站式检验检测服务。本次建设的三期工程主要承担研发车间功能,是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兴创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兵介绍,工程开工至今,在各参建单位及各施工班组的通力协作下,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终于迎来封顶。“在桩基、土石方及地上地下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项目受到雨季施工、现场施工场地狭小、预警天气停工等不利因素影响,为此,兴创置地与北京城乡集团进行联合调研指导,经过优化施工组织、加大人员投入,实行轮班交替连续作业等一系列举措,最终抢回了损失的工期,而且实现主体结构提前封顶。”

        在施工现场,31根高达40余米的硕大钢结构柱在空旷的厂房中格外显眼,用手敲击柱体,发出厚重低沉的“咚咚”声响。“这可不是普通的钢柱,这柱子每根都重达7吨左右,是同规格钢柱的两倍,尤其在承载力、抗震性能更是有了大幅提升。”尹程祥告诉记者,虽然钢柱外观看起来与普通结构柱一样,但实际钢柱全部采用的是内灌c50自密实混凝土的4厘米壁厚箱型柱,虽然性能优越,但也大幅提升了施工难度。

        “当时就一道往箱柱灌混凝土工序,我们就遇到了诸多问题。”项目总工张辉华介绍,由于钢结构柱灌浆工序先于作业面建设,因此施工人员只能站在高数十米,宽仅70厘米的钢结构梁上操作,同时还要扶着两吨多的混凝土料斗,瞄准仅直径15厘米的柱口注浆,难度非常大。“从数百上千平方米作业面转到70厘米宽钢梁上作业,非钢结构焊接工人难以操作,因此,我们这次专门组建了钢结构工人浇筑队,在进行多次地面模拟及高空实操培训后,再进行施工。”张辉华说道。

        钢结构浇筑队队员告诉记者,由于c50自密实混凝土流速慢,且中途不能中断,因此每次浇筑都得在24小时左右。“这浇筑比焊接累多了,我们必须边浇筑边查看浇筑情况,随时调整注浆管上下和角度,基本灌10分钟就一身汗,一个班8小时,衣服从里到外全湿了。”

        在钢结构施工中,除了提升材料标准外,项目对钢柱安装工艺也进行了全面优化。梁钢筋累计下料误差从规范10毫米缩小到2.3毫米,垂直高度偏差从规范千分之一缩小为千分之零点五,钢柱水平偏转角度不得超过2度,远远超过了国家验收规范及企业技术标准的要求。在钢柱安装中,项目部通过一次次技术攻关,成立qc技术小组,提高施工质量。

        尹程祥介绍,当时从进料“双控”验收、每一节钢柱独立垂直度和水平偏转校正、深化方案细化工艺流程、深化焊接施工工艺、焊前焊后复核等十余项逐一进行分析提升。目前,项目钢柱垂直度偏差、水平偏移一次性安装合格率全部实现100%。

        此外,为实现党建促生产,本次兴创置地公司还在氢能示范区项目一线打造“红色阵地”。在项目建设之初,兴创置地党支部就牵头组建了青年突击队,推行党员先锋岗。在三期项目建设过程中,党员骨干勇挑重担、冲锋在前,聚焦技术攻坚、技术创新,与参建单位、运营单位共建共促,为项目建设汇聚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