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抬眼望向天安门广场周围,眼前的天安门城楼、观礼台,远处的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等,这些划时代的地标建筑无一不让我感动、兴奋,整个长安街沿线的建筑物,80%都是北京建院的作品,作为新中国第一家设计院,我为身在北京建院而自豪、骄傲。
一、与北京建院结缘的决定
人的一生,其实是一连串决定交织而成的过程,其精华在于自己如何选择,而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选对舞台,尽情挥洒才华,走出自己的路。我很庆幸,在职业生涯的开端就选择北京建院作为我起点,而现在看来这无疑是非常成功一次决定。
回想1992年毕业前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沈三陵老师问我:毕业后想去哪儿?这一问,把我问楞了。那时的我,还不知道什么是职业规划,但是有个想法萦绕心头。“沈老师,我的目标就是有机会在长安街上设计并建成一座建筑作品,您看去哪个单位能成?”。听到这,沈教授笑着说,“那就去北京院吧,那里大项目多,机会多”。
事实证明,沈三陵教授给的建议一点也没错。我一进入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就被安排在刘力大师手下工作,第一个项目就是和师兄王晓群一起去设计位于长安街南侧的北京恒基中心,这个项目于1997年建成。作为一名中国建筑师能在长安街设计一座建筑,这个我曾经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居然从入院到实现只用了5年时间,简直不可思议。
实现最初梦想的我正准备去寻找下一个人生目标,却没想到在之后的20多年里,完成了一座又一座精彩纷呈的作品,不断的执著前进,不断的超越自我,不断的实现梦想。国家大剧院、冬奥会冰丝带、北京城市副中心、首都国际机场航站楼、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apec会场、g20峰会会场、上合峰会会场、博鳌论坛会场、中信大厦、世园会以及被称为世界科学新奇迹的贵州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等,几乎每一个能载入史册的大事件中,只要涉及到建筑设计的,都会留下我们的身影。
每一年,都会有大量年轻人带着梦想进入北京建院,他们在这里长大、成才,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者、专家,也完成了一个个优秀的作品。他们成就了北京建院的辉煌,北京建院也为他们实现人生理想提供可以尽情挥洒的舞台。回想二十多年前,作为一名建筑专业毕业生的我,选择成为北京建院的一员,这无疑是非常美妙的决定。
二、踏上管理岗位的建筑师
时光荏苒,从1992年毕业来北京建院工作,到2012年出任公司总经理,再到2017年成为公司的党委书记、董事长,我也从一名建筑师慢慢走向了高级管理者的岗位。摆在我面前的挑战也从如何更好完成建筑作品变成了如何让北京建院这家已经当了70年行业龙头、有辉煌历史的国有企业迈上新台阶。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建筑设计行业里很多单打独斗或者小队作业的生产方式不能适应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大规模的现代建筑设计,现代化管理的建筑设计企业成为行业主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激发企业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首先,公司要主动服务大局,按照市委、市政府落实“三件大事”、打好三大攻坚战的工作部署,发挥国企担当,按照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优质量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和市国资委交办的各项重点任务。助力冬奥全面进入北京周期,做好相关支持和保障工作。继续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的各项要求,持续完成局里村对口帮扶工作后续内容。并且,要树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管理理念,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客户的需求与用户的体验超出了大部分设计师的认知,公司每一位员工都应真诚尊重每一个客户,以提升客户满意度为目标,统一服务标准,严格把控质量,用卓越的一体化服务体验加强客户黏度,最大限度地获取优质项目和客户。
同时,加大人才的培养与孵化。建筑设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依赖很强,在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建院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从建国初设计人员直接向毛主席、周总理汇报人民大会堂建筑方案起,北京建院就埋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基因,逐步形成了有利于集聚、培育、发挥高端创意设计人才的文化氛围与企业环境。公司的发展要与员工的职业规划形成有机的互动,切实增加员工的获得感,做好协同管理和协助赋能,深挖员工的创造力,发挥员工的优势专长,以此形成良性的企业发展态势,为设计作品的创意、质量的提高和一体化解决能力的提升形成支持,为客户满意度的提升提供保障。
三、国庆工程的历史传承
回想60年前,1959年竣工的“人民大会堂”是“国庆十大工程”代表。无论从建筑评论还是建筑文化视角看都有益于让社会理解建筑,让建筑审美普惠公众。好建筑留下好时光,这是因为建筑地标的城市文化作用。在10个月内高质量完成了从设计到竣工的全过程,当时中国正处于西方的经济封锁之下,“国庆十大工程”成为中国建筑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独立完成的一次现代建筑创作的探索。
60年来,作为北京城市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标志,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其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动摇的,它们确实堪称建筑丰碑。继六十年前参与人民大会堂等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十大工程之后,北京建院再次非常荣幸地参与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保障工作,作为此次国庆工程指挥部专家委员会委员,统筹广场部工程技术专家组组长,对于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既感到喜悦、兴奋,也明白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是国家对我们的信任,也是对我们嘱托和期望。
为了不辱使命,在接到任务后,我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力量投入设计工作,并嘱咐大家一定要以“精精益求精”的精神,按照“万万无一失”的目标,誓保“千千万准时”的完成各项任务。从项目开始阶段,始终紧盯工作进展,调度公司资源组成以北京建院总建筑师邵韦平、总工程师陈彬磊、总工程师沙椿健、总工程师孙成群等行业顶尖专家为首的技术专家组,参与天安门广场技术深化难题攻关,支持指挥部的技术工作。如今回想起201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的壮观场景,以及庆典工程“红飘带”的完美呈现,使我思绪万千,北京建院又一次在国家重大历史时刻完成了党的重托,北京建院人在指挥部专家组的幕后平凡岗位,塑造了不平凡的国家工程,我们幸不辱命。
四、筑梦北京建院的未来
历史是一种可以让人不须穿越时代就可以了解过去的学习,历史让时间流下,智慧留下,道出了我们真实历史的价值启示。作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北京建院的精神来自北京建院70年数以千计建筑师、工程师、管理者耕耘创造的结果,今天公司倡导“建筑服务社会,设计创造价值”的核心理念,为此我们要努力成为设计行业服务于建设北京“四个中心”的排头兵,做“最具品牌价值的建筑设计企业”;在北京全面落实“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及实践《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打造“设计之都”领军企业,且建设“国际一流的建筑科创公司”。
面对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民大会堂到七十年代毛主席纪念堂,乃至跨世纪历经四十年完成的北京双机场枢纽的标志性国门建筑,以及亚运会、奥运会、冬奥会、apec会议等重要国际交往活动的主要场馆,积极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战略部署,我们倍感北京建院的精神就是要不断进取,永远为北京、为国家建筑设计事业肩负起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的践行者、提升“四个服务”水平的参与者、北京设计品牌的承载者,为首都功能的进一步优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城市魅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发挥独特价值。
回望70年,新中国辉煌灿烂。展望新时代,北京建院风华正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机遇属于勇于创新、永不自满者。”辉煌属于过去,未来属于创新者。我们要拨开荣誉光环的迷惑,抛开局部利益的羁绊,矢志创新发展,勇于自我革命。如今,北京建院始终践行与共和国同行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以北京建院70年的光荣与梦想为引,坚定实施三步走战略,从建筑设计到全过程工程咨询,再到数字科创,为建设国际一流建筑科创企业,为打造“百年建院”而努力奋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