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古城南路社区便民食堂近日正式揭牌成立,未来可满足附近1700户居民用餐需求。这是首开集团首华物业公司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落实的又一件民生实事,将小区废旧车棚变身老年餐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居民平添了便利。

        废弃自行车棚变身“餐厅”

        “盼了这么久,终于准备要开业了”。6月16日,家住石景山区古城南路社区16号楼的李阿姨来到社区13号楼对面的首华便民服务中心,看着窗明几净、一应俱全的便民厨房充满期待。

        记者在首华便民服务中心看到,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的便民食堂已初步建成,厨房北侧是菜品烹饪区,万能蒸烤箱、炒菜机等设备靠墙摆放,将现有食材红烧肉、麻辣香锅、蒜蓉西蓝花等10余种菜品依次倒进大餐盘,再放进身后的万能蒸烤箱,调到“爆炒”程序,6分钟后,一道道菜肴便可冒着香气端上桌来。

        首开集团首华物业十万平项目负责人汪杨说:“类似红烧肉这种炖菜,也只需要放进蒸烤箱加热6分钟就可以了。素菜基本上5分钟就可以吃了。一顿饭要是有十道菜的话,最多一刻钟就全能端上桌了。而且这个蒸烤箱全程无油烟,排出的都是水汽,也不会对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除了热菜,食堂开业后每天也会提供主食、熟食等,价格也会比周围小餐馆实惠。”

        老旧小区本就空间拥挤,哪里有多余的地儿张罗便民食堂呢?和其他老旧小区一样,古城南路社区也存在公共空间不足、便民设施缺乏的短板。记者前后转了几圈儿发现,这家老年餐厅居然是由自行车棚改造而来。“以前,每家都有自行车,每个社区也都有车棚。就拿我们这儿来说,车棚就有四个,占地超过2700平方米,最大的980平方米。”汪杨说。眼下,居民家中的自行车大多弃置不用,车棚的使用率降低,车棚逐渐疏于管理,有些车棚内杂物堆积严重,有些车棚漏雨漏风,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去年,该社区进行老旧小区改造,与其一拆了之,不如对车棚加以利用。

        如何改造 请居民出点子

        随着本市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不断加以推进,古城南路社区通过改造供水管网、解决停车难题、环境治理、引进物业等举措,如今窗前能见绿、楼前有花园、停车按规范,小区换新颜,居民过上新生活。

        然而小区在改造之初,怎么改,每一项内容也都精准对接居民诉求。就拿社区内的车棚来说,当初做了1600份调查问卷,老年食堂、美容美发、便民超市都是居民提出的需求。“小区里老人占了大多数,其中‘用餐难’是老年群众经常遇到的问题。为提升老人助餐服务能力,我们决定将一个车棚改造成社区食堂和便利店。”汪杨说。

        “老旧小区改造就得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居民关心的痛点与难点。”首华物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狭小,居民诉求又趋于多元,意见往往很难统一。但正因为如此,才更得完善参与机制,充分调动居民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积极性,在会商中实现老旧小区的共建共治。

        “微改造”让居民感受“小幸福”

        古城南路社区作为小区改造后的首个便民服务体,此前为合理利用车棚空间,物业根据社区人群、需求配比,将车棚分别布局成不同的便民服务业态,引进优质的品牌服务商。

        “如何让家门口的老年食堂顺利运营下去,对供应商我们也进行了严格的资质审核和品控管理。经过市场调研,专门引进连锁专业的大型品牌餐饮企业。所有食材当天配送,现场制作,实现了所有菜品烹饪过程自动化,还不产生油烟,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汪杨说。为能让便民食堂的服务更暖心为民,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便民食堂会根据居民需求,定制每日菜单。

        目前,古城南路社区的其他车棚也进行了改造。6号楼旁边的车棚一部分成为了垃圾分类驿站,居民们把可回收物送到里面后就可以换取相应的积分,积分可以在社区食堂使用。除此以外,车棚的另一部分仍可以停车,而且额外安装了20个电动车充电桩,内部还安装了消防设施和监控探头。

        “对于推进老旧小区整体整治提升,通过低效空间利用、‘微改造’服务居民的同时,也能延伸服务触角启动物业服务良性循环。”首华物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首华物业公司将以古城南路社区作为试点,把便民服务模式凝炼成可造血、可复制、可推广的“首开经验”,不断实现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